牛肉、蔬菜一層一層用嘴、用腳堆疊出「牛肉堡」,還有棉線結合人體輸送的生產線,打破平常在速食店熟悉的生產鏈畫面,這題「阿嬤愛吃牛肉堡」再次考驗小隊員身體機能的運用,快速發揮創意、增加堆疊層數,才能勇奪高分。
- 透過棉線完成指定任務。(攝影/劉以羚)
- 隊伍練習操作體其題。(攝影/劉以羚)
- 實際操作體其題。(攝影/劉以羚)
- 體其題評分狀況。(攝影/劉以羚)
- 參賽隊伍閱讀題本。(攝影/劉以羚)
- 剪裁附件「牛肉」、「蔬菜」。(攝影/劉以羚)
談到如何應對比賽,《2323784》的隊長鄭承岳表示,為了避免牛肉、蔬菜重疊,刻意將餐盤的洞口做小,以確保能確實的拿到分數。
但到底要如何利用人體生產線製作牛肉堡呢?
各小隊必須派出4名隊員,分別擔任起點人、終點人、蔬菜人和牛肉人,起點人需要將麵包放上餐盤,接著起點人與終點人利用棉線將餐盤從起點移到終點,在餐盤移動過程中,蔬菜人和牛肉人分別以身體的指定部位控制鍋鏟,讓牛肉和蔬菜交替擺放在麵包上,最後由終點人在終點垂直投影區幫牛肉堡蓋上麵包,才算順利完成。
觀看完各小隊表現,第2梯次初賽宜蘭大學場總裁判陳亭甫表示,許多小隊的裝置都相當完善,只可惜缺乏練習,無法拿到理想的分數。
看似容易卻有挑戰性的題目,倒是讓不少小隊大喊好不簡單,解題關鍵在於熟讀題目和規則,也必須預留足夠的時間練習操作,預防評分時的手忙腳亂,才能在這題關卡中殺出一條青路。《doremiso》隊員王文晉表示,因為傳遞方式受到限制,其中頸部以上的位置相當難控制,在運送過程中相當有難度。
大同小異的製作方式,往往無法在比賽中脫穎而出,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運送工作,又能確保堆疊層數多而不失分,黏貼步驟可能就是關鍵技巧。總裁判陳亭甫則說,其實只要起點人將手中的麵包確實的黏貼牛肉、蔬菜,再傳遞給終點人放最後的麵包,就能拿到不錯的分數。
體其題不只是體能肌耐力的考驗,更重要的是團隊合作和充分的練習操作,各個小隊卯足全力的創意思維,也讓阿嬤的牛肉堡增添了幾分趣味。(記者李雅茹、劉以羚/台北採訪報導)